文︱陆弃通盈配资
最近刷到《国家利益》杂志的一篇文章,标题直接把话题挑明了:“如果中美在南海直接开战,美国还能赢。”这话一说出来,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惊讶,但细读下去,你会发现背后藏着特朗普式的“赢学”哲学——把局部的小胜利包装成大胜利。
文章的核心逻辑很简单:一旦冲突爆发,中国在初期可能占有优势,毕竟南海离中国近,导弹和空军迅速响应,火力压制也是没得说。但美国早就不是吃素的。文章认为,美国的战略不依赖全歼中国,而是通过“拒止”策略,利用多国联盟切断中国补给,干扰通讯,阻止中国实现政治目的。美国的目标是通过封锁、威慑和外交手段让中国无法完全控制南海。即便中国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,战略上的失败也足以让美国宣称自己赢了。
这种“拒止”策略说起来并不新鲜,美国国防部早在2022年就提出过类似的方案。毕竟,中国在南海建设的岛礁让美军感到很棘手,传统的大型航母舰队已经不再适应这种反介入/区域拒止(A2/AD)战术。美国通过分散小股力量、使用无人机、导弹艇等方式来削弱中国的优势通盈配资,借此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。简而言之,不打倒中国,只要阻止中国在战略层面的胜利,就足以宣告美国的“胜利”。
特朗普式的“赢学”在这里尤为明显。自他上任后,南海问题就成了他外交策略的一部分。2017年,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时就重启了“自由航行”行动,派遣美军驱逐舰穿越争议水域,给中国施加压力。2025年,特朗普第二任期一开始,就开始大幅增加对菲律宾的军援,继续加大军事部署,并通过关税等手段拉拢亚太盟友,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。
不过,说到这里,很多人可能会问:美国的拒止策略真的能奏效吗?答案并不简单。从现实情况来看,中国在南海的动作并未停止。2016年仲裁案后,中国不仅没有放松,而是加速了岛礁建设,几乎把南海当成了自己的“后院”。中国的第三艘航母已经下水,并在南海进行了海试,火力和作战能力大幅提升。美国的航母虽然有11艘,但它们分布在全球,真正能在南海常驻的舰队数量有限,甚至盟友的舰艇质量参差不齐,菲律宾海军更是名副其实的“纸老虎”。这意味着,美国在实际的对抗中,可能不一定能完全压制中国。
美国的拒止策略,虽然看似可以通过外部干扰来限制中国的行动,但问题是:美国的联盟体系真能如想象中那样发挥作用吗?菲律宾一直摇摆不定,杜特尔特时代亲中的政策让美国感到头疼,而现在马科斯虽然亲美,但国内反美情绪依然存在。更何况,中国的经济在南海渔业和贸易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,菲律宾如何在中美之间选择通盈配资,恐怕并非美国能够简单操控的棋子。
更有意思的是,美国这套“拒止”策略和特朗普的“赢学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特朗普一方面拉拢盟友,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,另一方面又在贸易上加税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“压制”中国。结果呢?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,特朗普所谓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反而让区域局势更加复杂。2025年8月,美国与菲律宾的互动继续增加,虽然对中国有了更多的压力,但这一切究竟能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战略优势,依然是个未知数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自己内心的焦虑也在暴露。传统的“硬碰硬”战术无法奏效,越来越多的分析指出,美国在南海的目标已经从“打倒”中国转变为“阻止”中国。在过去,美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在全球施压,而如今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反介入/区域拒止体系,美国的策略已经开始转变为防守。美国不再主张全面制胜,而是力求通过“拒止”在局部战场上找到胜利的突破口。
而说到菲律宾,作为美国的关键盟友,究竟能在这场较量中发挥多少作用,还是个大问号。菲律宾有着复杂的内政,民间对于美国的干涉有着深刻的不满,而中菲之间的经济联系更是错综复杂。美国希望通过增加军事存在来约束中国,但如果菲律宾政府屡次反对美国驻军,那这一切的战略布局恐怕就会变得捉襟见肘。
再来看美国的印太战略,它本质上依赖的是多边机制和联盟的合作,但现实中,印度的“中立”立场,日本的经济绑架,澳大利亚的本土优先等问题,导致这个联盟的凝聚力和一致性大打折扣。美国依赖的这些盟友,虽然在表面上配合,但实际上,各国的优先级不同,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战斗阵线。
最终,拒止策略是否能够在南海行得通?看似简单的战术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博弈。美国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军事力量制衡中国的崛起,更是通过巧妙的战略部署,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。但问题是,拒止策略的根本上并没有解决南海争端的核心问题,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崛起的趋势。美国再怎么施压,也难以完全消除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布局。
所以,未来的南海局势到底如何演变,恐怕还是得看美国如何在外交、经济、军事上找到平衡点,同时如何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。毕竟,在南海的博弈中,拒止策略固然重要,但真正能决定未来格局的,还是中国的持续崛起和其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定位。
智慧优配|正规配资|实盘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